柴電工場為過往臺北機廠維修柴油動力車輛的場域,經過修復與再利用工程後,轉化為展覽空間。透過這座1962年啟用、歷經且見證臺灣鐵道產業孌遷與發展的工場,鐵博在此規劃〈動力.火車一一柴電工場常設展〉,闡述「鐵道動力」、「鐵道車輛」、「古蹟與歷史」、「保存與修復」等主題。尤其在「鐵道動力」展區,展示平常難 ...更多
總辦公室(舊稱事務棟)為過往臺北機廠的行政中樞,也是出入廠區的主要門戶,自1935年落成至 2013年搬遷到桃園富岡機廠前,一直作為臺北機廠行政辦公空間。總辦公室經修復再利用後,將一樓轉變為對外開放參觀的展示空間,規劃有現地展、常設展及特展等。總辦公室現地展開放範圍包括過往臺北機廠的廠長室、副廠長室 ...更多
1887年臺灣開始興建第一條鐵路,在我們熟悉的土地上,每條鐵道都訴說著地方獨有的故事。一百多年來,鐵道的發展見證了臺灣歷經不同政權、經濟轉型及城鄉差距等變化,帶來多元又廣泛的影響。火車移動掀起翻天覆地的變遷,觸動許多生命悲歡離合,感動跨世代創作者,如同接力般地用文學、音樂、歌謠、繪畫、攝影、電影等, ...更多
員工澡堂於2000年被指定為市定古蹟,是臺北機廠第一座擁有古蹟身分的建築,自1935年落成以來,是提供臺鐵職工下班前清潔身體及減緩疲勞的望要工業廠房福利設施。員工澡堂歷經古蹟修復與再利用工程後,鐵博在此規劃〈氤氳時代──員工澡堂常設展〉,透過1930年代建築的模型、中央浴池現地展及古蹟修復工程三大展 ...更多
目前的「大禮堂」是在1971年改建而成,內部設有集會大廳與員工食堂,是過去臺北機廠職工日常生活與休閒娛樂的場所。鐵博延續原有空間脈絡,將大禮堂規劃為觀眾用餐、休憩,並兼具活動舉辦的多功能場所。大禮堂西側為集會與舉辦活動的多功能空間,另設有販售輕食與文創商品的博物館商店;大禮堂東側過去為員工食堂,鐵博 ...更多
《高鐵建設期的巡軌先鋒》MO-5278號確認車由日本富士重工於1979年製造,是台灣高鐵建設期間,負責確認軌道路線是否安全、暢行無礙的工程用車。R300A型確認車的車身四端各有一組障礙物感測裝置,用來偵測行經的軌道是否有障礙物出現在淨空範圍內。隨著高鐵進入營運階段,其改以700T型電聯車執行每日首班 ...更多
*以上數據為1983~1985年間唐榮鐵工廠改造後之最終狀況DR2100型柴油客車(原キハ100 型)DR2200型柴油客車(原キハ200 型)DR2300型柴油客車(原キハ300 型)DR2400型柴油客車(原キハ400 型) 1930 ...更多
PBK32950型是臺鐵於1970年以世界銀行貸款購入日本原裝莒光號時,同時購入的一款電源行李車,用以供應莒光號車內空調及照明用電,該型車輛共計引進3輛,其設計除了轉向架改裝設TR-37型之外,大致與PBK32850型電源行李車相同。 該型車輛在1988年卸下發電機組後改為BK32950型 ...更多
S200型柴電機車是臺鐵於1960~1961年間,以美援資金購入的調車用柴電機車,共計引進12輛,與R20型柴電機車皆為臺鐵於1960年代推動動力柴油化時,最早投入運用的車款,在臺灣鐵道歷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該型車輛的車體設計,比起其他柴電機車來得短小且重量較輕,駕駛室前方的三片玻璃 ...更多
35H1000型煤斗車是臺鐵於1959~1969年間,因應臺電林口、深澳火力發電廠的運煤需要而生產的車輛,共計組裝約250輛,是臺鐵史上數量最多的煤斗車。該型車輛是臺鐵35噸標準型煤斗車的濫觴,奠定當時煤斗車形態的基礎。 斗車是指其車內裝貨的部分,設計成類似漏斗的斜坡,以利卸貨時可運用重力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