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計畫旨在對於內灣線石灰石、水泥、煤礦、木材的生產、儲存、加工、運輸進行整體性的調查。透過整理史料、耆老訪談、老照片徵集等研究方式,讓內灣線過去豐富的產業歷史風貌得以重現。
本計畫以文獻、田野調查方式,蒐集與鐵道相關之在地古地名。並進一步探究百餘年來鐵道地景,對於臺灣沿線景觀、土地利用、聚落變遷之影響,以及了解在地人如何稱呼知名鐵道地景。在文獻與田野調查之後,相關成果透過「文化路徑」的方式,將古地名串連成為線性,輔以嚴謹考據的鐵道知識,並以在地歷史、地理作為主題,成為可...
本計畫以臺中車站與都市發展為主題,撰寫3篇論文學術論文,其次則為臺中火車站周圍耆老、文史工作者與社群之訪談,訪問8位耆老與文史工作者。
研究臺灣煤礦產業的發源,以及軌道運輸的變遷歷史,透過田野調查及口述歷史訪談,了解這些運輸系統的現況。
本計畫旨在探討森林鐵道發展與宗教信仰、自然環境之間的交互關係。具體探問是:在臺灣森林鐵道建設與發展過程中,宗教信仰如何成為面對自然的助力(或阻力),並在人們的日常工作中產生影響力。基於去年阿里山林鐵的調查基礎,針對林田山現存地景與退休從業人員的訪查,觀察宗教信仰文化對從業人員所產生的認知和影響。
本計畫針對宜蘭縣鐵道,辦理進階調查研究工作及微展活動,了解宜蘭線鐵道的敷設對宜蘭現代化的貢獻。包括線鐵道沿線文化資產調查、口述訪談、史料蒐集等。
著名攝影家余如季遺留大量1980-90年代台灣山線鐵道攝影作品,由於缺乏有系統整理,且傳統底片冊易因濕度受損且不便查閱,亟待數位化典藏與研究。本計畫將照片細分為四大主題:山線鐵道雙軌、山線鐵道立體工程航拍、山線鐵道站體與山線鐵道運務。
透過中部第一家民營電臺「中聲電臺」所藏之華語黑膠唱片進行整理及研究,解析戰後華語流行歌曲中的鐵道意象,探究臺灣鐵道的多元記憶故事。
本計畫以糖業鐵道的專家學者與文史工作者,組成一個團隊,進行南彰化糖業鐵道文化的採集與研究,包含訪談耆老先進,以生命家族史方式進行深度訪談,再整理口述資料之後,將可留下本區糖業與鐵道支線發展的歷史與文化。
本計畫延續前一年的「平溪線沿線聚落礦業鐵道研究調查計畫」,進行礦業鐵道相關研究調查,並擴展台灣煤礦鐵道場域為研究對象,包含車站周圍以及礦場,以及產業整體運輸系統。計畫內容著重在建構煤礦鐵道的系統性,以及探究在臺灣產業發展史上所扮演角色以及影響,並針對未來策展所需資料以及文本進行先行調查研究。執行方式...
本計畫的基礎建立在歷年的鐵道相關研究之上,著重於以立體場景的方式呈現戰後至1989 年被拆遷的新北投車站。本計畫致力於深入探討新北投車站的歷史、建築特色、月臺及周邊地景等多方面的細節,透過文獻、焦點訪談、測繪圖及現場照等多元資料來源,以呈現一個更全面、細緻的場景。透過史實與創意的巧妙結合,學生們共同...
本計畫緣由自台鐵局於105年贈送本校R70柴電機車頭及復興號車廂各一列,但因久置室外,風吹日曬雨淋,以及時間因素等,造成車體外觀產生嚴重脫漆以及部分鏽蝕現象。本計畫將復興號車廂表面進行整修塗裝,並在未危及公安的條件之下由學生進行車體部分表面整修作業,同時進行了火車塗裝整復之研究。總共整修塗裝學生參與...
本計畫目的為建構高雄車站的文史資料,並藉由展覽呈現高雄車站對於城市發展的重要性及歷史意義。2025年帝冠式高雄車站將成為全新高雄車站的玄關大廳,希望藉此展覽,不僅是讓民眾了解歷史的發展,更促發民眾對車站的集體記憶,盡而提升對文化資產價值的認同。計畫成果包括1.高雄新驛建築圖面蒐集整理,2.車站相關人...
本計畫目的為提供鐵道學中宗教信仰層面的文獻史料與田野資料基礎,提供後繼研究者進行與鐵道、信仰文化、族群發展等方面的深入探討。計畫內容包括建置阿里山森林鐵道沿線站場與相關信仰場所的基礎資料,紀錄阿里山林鐵發展相關信仰之今昔變遷;蒐集林鐵相關史料文獻並建置清冊;進行阿里山森林鐵道發展相關之從業人員與當地...
本計畫為臺灣鐵路建設沿革的相關基礎史料建置工作。就日本「全國台鐵會」刊行的《台鐵會會報》以複印、拍攝或掃描等方法完成蒐集及數位化作業。共掃描完成No.4-No.67期(No.1-3缺漏),以及31236筆的目次編纂。
本計畫以宜蘭鐵路為主軸,希望梳理軌道、車站與當地的互動,並留下紀錄,呈現完整的宜蘭線鐵路風貌。史料蒐集方面包括公文、圖面、照片、地理資訊,作為後續研究的基礎資料;田野調查方面,工作團隊走訪了宜蘭線現有的26個車站,和周邊的29個文化資產點,工作小組也到8個相關現場調查紀錄,製作了紀錄資料表及GIS地...
本計畫緣起於希望挖掘有關豐原車站的歷史發展脈絡與曾經連通的鐵路線,包括東勢支線、八仙山林鐵的發展過程,以建構豐原車站的歷史發展脈絡。本計畫透過深入探討豐原地區歷年來交通發展,與客家村落與東勢線的關係,了解豐原-東勢地區的發展脈絡與歷史,並且採集東勢線沿線的人文史料,最終共完成三篇論文,以及九位耆老口...
本計畫探討日治時期出版歷史最久的鐵道雜誌—《臺灣鐵道》,整理並分析封面、目次之圖樣。《臺灣鐵道》自1912年7月創刊,每月發刊,初期發刊日期為該月15日,一直持續發行到1943年12月終刊。時間長達31年又6個月,總共出刊378期。本計畫共收集289號,其中256號來自國立臺灣圖書館,3...
本計畫結合「臺灣日治鐵道」與「臺灣古典詩」兩個研究領域,執行鐵道古典詩的現地調查研究工作,紀錄、探討日治中部鐵道文學描寫地景的確切位置,並進行今昔對比,除充實臺灣鐵道文學研究基礎外,計畫整理考察之臺灣古典詩作,亦可作為鐵道文化資產推廣的素材。最終共進行11次田野調查,完成4篇論文,辦理3場講座。
延續110年補助計畫,今年將研究調查範圍延伸到平溪線沿線的其他聚落,包含菁桐、平溪、嶺腳、大華、三貂嶺以及侯硐六個聚落,以口述訪談、田野調查及盤點相關史料蒐集,建構礦業鐵道文化知識庫與科普教育。最終訪談10位礦業從業人員及沿線居民及蒐集20件相關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