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代,台北機廠在美援的資助下,以「據點制」組立方式大量製造軌道車輛,代替以往向外採購模式,此舉不僅能節省外匯,同時也提高自製技術。1963年,泰國開放國際投標承製100輛守車,我國由中央信託局代理投標,在與英國、法國、西德等9國共22家廠商的激烈競爭中勝出;1964年,由時任廠長劉近義代表,赴曼谷與泰國鐵路局長薩懷將軍簽訂合約;1965年,100輛守車由基隆港海運至曼谷交貨,創造53萬美元的外銷成績。此舉不僅可視為鐵道產業在技術發展上之純熟,對於台灣當時更是國際貿易關係上的一大突破,象徵著台灣在美援時期著重工業建設的推展成效,以及促進與泰國之國際合作關係。
泰國守車的車型編號為 Brake Van(BV.)15001~15100號,BV.來自英國鐵路對於守車的稱呼 Brake Van(美國則稱守車為Caboose),也是鐵道迷口中的「迷你守車」。守車通常掛置在貨物列車尾部,裝設有手軔機與車長閥等設備,是提供貨車車長及隨車人員乘坐的工作車,可用來瞭望車輛及協助剎車,更被形容為「貨車車長的行動辦公室」。這批守車除車身設計前後都有瞭望臺外,左右兩側也有突出的眺望窗,可以檢視列車運行的狀態。另外,服役於泰國期間的守車,更見證了各國文化不同的差異,車身的檢修紀錄是以泰國慣用的佛曆紀元表記,檢修地點也是以泰文的簡稱註記。
台北機廠製造的該型守車,目前於泰國大多已報廢,僅餘少數留存。此款車為台北機廠自製車輛外銷的第一款,在二戰後物資缺乏並仰賴進口的台灣,可說是見證1960年代台灣鐵道文化史上,走向國際的轉捩點及輝煌外銷史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