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因應客運服務需要,加速無煙化運輸腳步,台鐵於1960年起陸續向美國GM-EMD公司引進原廠型號為G12的R20型柴電機車52輛(1960年引進R21~R24、1961年引進R25~R50、1966年引進R51~R72),該型車不僅是台灣鐵路車輛動力柴油化早期的生力軍,也曾是車輛數最為壯盛的動力機車 ...更多
PBK32950型是臺鐵於1970年以世界銀行貸款購入日本原裝莒光號時,同時購入的一款電源行李車,用以供應莒光號車內空調及照明用電,該型車輛共計引進3輛,其設計除了轉向架改裝設TR-37型之外,大致與PBK32850型電源行李車相同。 該型車輛在1988年卸下發電機組後改為BK32950型 ...更多
S200型柴電機車是臺鐵於1960~1961年間,以美援資金購入的調車用柴電機車,共計引進12輛,與R20型柴電機車皆為臺鐵於1960年代推動動力柴油化時,最早投入運用的車款,在臺灣鐵道歷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該型車輛的車體設計,比起其他柴電機車來得短小且重量較輕,駕駛室前方的三片玻璃 ...更多
35H1000型煤斗車是臺鐵於1959~1969年間,因應臺電林口、深澳火力發電廠的運煤需要而生產的車輛,共計組裝約250輛,是臺鐵史上數量最多的煤斗車。該型車輛是臺鐵35噸標準型煤斗車的濫觴,奠定當時煤斗車形態的基礎。 斗車是指其車內裝貨的部分,設計成類似漏斗的斜坡,以利卸貨時可運用重力 ...更多
總辦公室為台北機廠的行政中心,其一、二樓分屬不同時代興建,屋頂設有醒目的「臺北機廠」四個大字,是機廠的重要門面。總辦公室在建廠之初稱為工場事務所,負責人事、會計等行政事務。起初僅為一層樓的鋼筋混凝土建築,戰後因行政單位空間不敷使用,於1966年增建二樓。一樓建築平面呈L型,二樓呈I型,長邊約75.1 ...更多
木模間位於鎔鑄工場東南側,日本時代稱為木型職場,為三層樓建築,用來保存台北機廠數量龐大的木模。 由高級木材製成的木模鑄造零件時,大多是將燒熔的金屬澆灌到用砂製成的砂模中,而製作砂模則需使用各種模型,其中木模具有易修改、質輕、可重複使用等特性而被廣為採。早期鐵道車輛零件自製率高,台北機廠擁有 ...更多
台北機廠共有兩座露天吊車,從建廠之初即啟用,位於松山材料廠的東、西兩側,用來搬運各種零件及材料。東露天吊車位於松山材料廠東側、移車台的北邊,高度為7.8公尺,吊掛噸數五噸,用來搬運材料廠的零件及貨物,動力來源為電力。因應鑄鐵閘瓦一貫化生產作業,1971年台鐵於東露天吊車加蓋遮雨棚,做為閘瓦成品的冷卻 ...更多
位於車件工場北側的松山材料廠,建廠初期為隸屬於機廠的材料倉庫,戰後改由材料處管理,因儲藏空間不足,歷經多次擴建而成為今日所見的規模。位於車件工場北側的建築是松山材料廠唯一興建於日本時代的倉庫,共有兩層樓,總高度為11.21公尺,原本為平屋頂,後來才改建為山形屋頂。當時為了方便取得材料,將倉庫興建於廠 ...更多
大禮堂位置原址在日本時代是臺北鐵道工場的員工食堂,是一座外觀為浪板包覆桁架構造,內部帶有裝飾藝術風格線條的工業廠房建築,戰後曾短暫做為成品測試實驗室。1965年拆除舊食堂,原址興建大禮堂,另有一個正式名稱「文康中心」,內部包含餐廳、廚房及可容納千名員工的集會大廳。沒有舉辦集會活動時,集會空間可做為室 ...更多